<sup id="gaima"></sup>
<acronym id="gaima"></acronym>
您的位置 人物榜 图书出版
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秋分”

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秋分 一、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横 二、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横 三、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1年9月23日 03:20:55 节气 秋分 秋分 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,秋季的第四。

中国奉献•文化奇观•历法指南•廿四循环•追根溯源•继承发展
解读节气“秋分” • 
一、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横
二、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横
三、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
2021年9月23日 03:20:55  节气 秋分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秋分”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秋分”

秋分
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,秋季的第四个。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180°即是。“两分”(春分、秋分)之一。今年是9月23日。
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八月中气秋分”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解读:“立秋”是秋季的开始,“霜降”为秋季的终止,“秋分”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,故称秋分。
秋分这一天,秋季90天均分,各45天;昼夜24小时均分,各12小时;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。秋分之后,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,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。
秋分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渐寒的季节。日平均气温降到了22℃以下。北方冷气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。农谚说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。“八月雁门开,雁儿脚下带霜来”
秋分之后凉风习习,碧空万里,风和日丽,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,蟹肥菊黄。秋分是美好而宜人的时节。
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,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产生一次次降雨,气温也一步步下降。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穿上棉”。
三候
秋分分为三候。秋分之日雷始收声,又五日蛰虫坯户,又五日水始涸
一候,雷始收声。
解读: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
二候,蛰虫坯户。
解读: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,在秋分过后也会陆续回到土里,准备过冬。
三候,水 始 涸。
解读:水气不像夏季那么充沛,逐渐干涸,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。
特点
秋分的气候主要呈现以下特点: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渐冷的季节。
地域:南北两重天
江南降温较慢,依然秋雨绵绵,迎来小阳春,金风送爽、云淡风轻。江北降温明显,进入美好宜人的最佳季,风和日丽,秋高气爽。东北、西北降温较早、较快,可见霜、雪。
气候:呈三大特点
1、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,白天变短,黑夜变长(冬至达到黑夜最长,白天最短)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。
2、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幅度高于10℃以上。
3、气温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步入深秋季节。
奇观:太阳整日待在地平线
因为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,所以在北极点(北纬90°)与南极点(南纬90°)附近,这一天可以观测到“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”的特殊现象。
秋分是农时的重要节气,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。太阳直射的位置移到南半球,北半球得到太阳的辐射越来越少,地面散失的热量越来越多,气温降低的速度越来越快。要抓好"三秋"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生产,抢晴收晒,理墒防渍。有些地区要充分利用秋季的气象条件,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。
习俗
秋分习俗比较重要的有:祭月节、竖鸡蛋、吃汤元、粘雀嘴、吃秋菜、送秋牛、品秋蟹 等等。
 
祭月节。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帝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
中国传统的祭月,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,选一名主祭(统领全面工作),一名赞礼(相当于主持人),若干执事(主祭的助手)。一般以年长的女性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。按照传统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,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、执事帮助祭月。
最初祭月、拜月、赏月的“祭月节”是定在二十四节气的“秋分”这一天,后来由于每年“秋分”在阳历9月23日左右,而农历八月的日期不固定,如果适逢月初或月末,赶不上月中,这天就不会有圆月。而如果祭月、拜月,没有圆月则大煞风景。华夏先民需要一个又大、又圆、又亮的满月、明月来举行的祭月、拜月、赏月、追月、玩月的庆典所以就将“祭月节”由“秋分”改至并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。把重任交给了“中秋”。
现在的“中秋节”就是由传统的“祭月节”演变而来。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、“望月阁”的古迹,就是佐证。
竖鸡蛋。已有文字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(实际可能比这更早),古老的中国先民为了祝福秋天来临就有了秋分立蛋的传统,这是古人均衡的理念,也是古人最早认知“春分”“秋分”并赋予神秘寄托的体现。
秋分时节,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。很多地区都要举行“竖蛋”的民俗活动。成功者感觉天遂人愿,夙世奇缘,特别祥瑞。竖立起来的蛋,很风光。“竖蛋”寄寓了人们对生命、生育的敬畏和崇敬。
吃汤圆。秋分时节,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吃汤圆(元宵)的习俗。
雀嘴。除了自家食用还要煮二三十个没有包馅的汤圆,放到田边地头,用意是粘住鸟雀嘴,不让它们来糟蹋秋收庄稼。这就是“粘鸟雀嘴”
吃秋菜。秋分时节,很多地方要吃一种野菜,叫“野苋菜”。全家人都去采摘。采回后与鱼片“滚汤”叫做“秋汤”。有民俗说: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庭安宁,身强体壮。
送秋牛。秋分时节,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和耕田图样,名曰“秋牛图”。送图者都是民间善言善唱者,每到一家说些农时、吉祥的话,更是即景生情,随口而出,合辙押韵,喜啥说啥,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。俗称“说秋”,说秋的人便叫“秋官”。
养生
秋分作为白天、黑夜相等的节气,人们在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,使机体“阴平阳秘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谨察阴阳之所在,以平为期”,阴阳不可出现偏颇。
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,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。秋季天气干燥,主要外邪为燥邪。秋分之前温燥,秋分之后凉燥。温与凉的变化,与每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。要防止凉燥,就得坚持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锻炼重在益肺润燥。饮食调养应多喝水,多吃清润、温润的食物。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。老人可减少说话,多登高远眺,让忧郁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。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;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中医学认为,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,秋季要特别重视内守阴气,凡起居、运动、饮食、精神等方面皆不能离开“养收”原则。
 
四、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详见概论和纵横
文化贡献 详见概论和纵横
文化遗产 详见概论和纵横
文化经典 详见概论和纵横
秋分的诗词
唐•元稹诗选《咏廿四气诗》秋分八月中
琴弹南吕调,风色已高清。
云散飘颻影,雷收振怒声。
乾坤能静肃,寒暑喜均平
忽见新来雁,人心敢不惊?
 
刘禹锡《秋词二首·其一》 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宵。
 
刘禹锡《秋词二首·其二》 
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 
文化杂谈  详见概论和纵横
秋分的谚语
春分和秋分,昼夜都平分。
白露过秋分,农事忙纷纷。
 
秋分,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
2018年6月21日,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的批复发布,同意自2018年起,将每年“二十四节气”中第十六个节气——秋分,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设立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、幸福感、获得感。举办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。
详见另行介绍:中国传统的丰收节,中国当代的丰收节。
 
“秋分”,“中秋”一个是节气,一个是节日。
秋分节气
秋季从立秋开始到霜降结束共90天,秋分居中间,季节平分(各45天),把秋季一分为二,秋分之“分”为“半”之意。平分之
按公历(阳历)计算。秋季6个节气,每个节气15天,从立秋开始到霜降结束共90天,秋分居中间,时间平分(各45天),昼夜平分(这天白天黑夜相等,各12小时)。平分之
中秋节日
在我国的农历里,一年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每季又分为孟、仲、季三个部分。分别表示:上、中、下,早、中、晚,一、二、三。
  字音:zhòng 字义:地位居中的。排行第二的。在季度里就是第二个月。仲秋即为中秋
根据中国的历法,农历秋季是七、八、九三个月,八月(仲秋)为中间月十五日为(仲秋)的中间日。这一天既是季度的中间,又是月份的中间中也
详见另行介绍
(一)节气“秋分”  节日“中秋”的渊源
(二)节气“秋分”  节日“中秋”的异同
专栏作者 张振海
免责声明:版权声明: 本文 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秋分” 中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元素,版权均为我司独家所有.
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: http://www.wfdnews.cn/htm/people/book/2021/0921/4368.html , 违反者我司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上一篇:染色的入党申请书 ▌谢娜利
下一篇:趣说·节日“中秋”·节气“秋分”的渊源和异同

为您推荐

关于征集“文化进万家日历——中华二十四节气文艺作品”的通知

关于征集“文化进万家日历——中华二十四节气文艺作品”的通知

原创二十节气作品 首次名人艺术发布 关于征集文化进万家日历中华二十四节气文艺作品的通知 为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历中的影响力,经日历编辑部研究,针对《中国文化进万家精品日历》中二
关于入编中国文化进万家2022壬寅年精品日历(年鉴)的通知

关于入编中国文化进万家2022壬寅年精品日历(年鉴)的通知

说明:1、截稿日期2021年11月10日,请将资料统一发送至秘书处邮箱:wrmfw010@126.com 资料邮寄: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57号美克大厦中国文化进万家日历编辑部邮编:100071 联 系 人: 电话:01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寒露”
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寒露”

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寒露 一、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横 二、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横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1 年10月8日 09
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

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

父亲诞生在解放前一个积善之家。勤劳善良且富有智慧的奶奶教子有方,建国后,父亲遵从奶奶的教诲,如愿以偿考入师范学校,并立志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 父亲毕业后,服从国家分配,奔赴豫西
趣说·中国传统的丰收节·中国现代的丰收节

趣说·中国传统的丰收节·中国现代的丰收节

文史 源远流长 文化 博大精深 文脉 兼容并蓄 文运 亨通多彩 沐 日 浴 月 -- 谈 天 论 地 -- 说 年 道 节 (系列讲座) 趣说 中国传统的丰收节 中国现代的丰收节 中国当代的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
趣说·中国传统的丰收节·中国现代的丰收节

趣说·中国传统的丰收节·中国现代的丰收节

文史 源远流长 文化 博大精深 文脉 兼容并蓄 文运 亨通多彩 沐 日 浴 月 -- 谈 天 论 地 -- 说 年 道 节 (系列讲座) 趣说 中国传统的丰收节 中国现代的丰收节 专栏作者张振海 中国传统的丰收
趣说·节日“中秋”·节气“秋分”的渊源和异同

趣说·节日“中秋”·节气“秋分”的渊源和异同

文史 源远流长 文化 博大精深 文脉 兼容并蓄 文运 亨通多彩 沐 日 浴 月 -- 谈 天 论 地 -- 说 年 道 节 (系列讲座) 趣说节日中秋节气秋分的渊源和异同 七、趣说节日中秋节气秋分的渊源和异同
染色的入党申请书 ▌谢娜利

染色的入党申请书 ▌谢娜利

染色的入党申请书 图 /文:谢娜利 用深情丈量你的尺寸,是我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寿庆准备的献礼。于是,在绿意纷飞的初春,我们来了一次环中国边境万里行。 广西东兴县竹山村为第一站。竹山村,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白露”
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“白露”

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白露 一、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横 二、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横 三、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1年9月7日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

中国奉献·文化奇观·历法指南·廿四循环·追根溯源·继承发展

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处暑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、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详见概论和纵横 二、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详见概论和纵横 三、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
返回顶部
稳赚计划